看了爱范儿的一篇文章,突然很有感触,现在的互联网可能真的完了。

转载自:http://www.ifanr.com/885225

文后附原文。


“在这个时代,企业的权利越来越大,用户拥有的权利反而越来越少。”


我很赞同文中这句话。

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留住用户,想方设法在产品中添加各种功能,拿 Android 来看,多少曾经饱受好评的软件最终成了垃圾,都是因为已忘初心,不好好做本职工作,非要“帮”你这“帮”你那的。

典型例子就是微博官方客户端,一个信息流软件成了什么?一个视频软件,一个应用市场,一个聊天软件?再举个例子,UC 浏览器。一个浏览器软件成了什么?新闻客户端?视频客户端?还是“全能工具箱”?

曾经的饱受好评到现在的被人唾弃,怪谁?

这种现象,并不少见,也并不是只有中国有。只是数据上看起来,在中国更加明显。

中国大厂 APP 有个典型特征,就是一定要把 Android 权限申请个够,不管用不用的上。

当然,我相信明眼人的都知道,这些APP拿这些权限到底是用来干嘛的。

这类 APP 在你每次启动,甚至是没有手动启动的情况下,急着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,就是收集你的位置信息,收集你的运营商信息,收集你的手机数据,为了更好地给你提供贴心服务

所以我现在使用应用,更加青睐于独立开发者,或是独立团队。在没有金钱的熏陶下,应用显得多么正常:做它本应该做的事情,而不是为你做好它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。

工信部前几个月想推出的那一套推送服务,其实我看来非常有必要,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其他国家环境下,出台统一的推送既有利于减少应用的开发成本,又有利于控制应用的自身唤醒,减少耗电。

突然想到大概一年前就开始的360加固对使用该加密方案的应用植入锁屏广告的丑闻。

360最近特别喜欢搞事,前有3721,后有3Q大战,前几年来了个雷电 OS,强行修改系统不算,还篡改 Recovery,让你想改也改不回去,美名其曰为了安全为了流畅。植入锁屏广告这个我确实无法忍受,也别说什么别人免费给你提供的服务你还奢求什么,性质不同。

有关加固相关内容,可阅读此提问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44613566

说到爱范儿,想起很久之前看的它的一篇文章,很想呵呵。

安卓手机老卡顿?装了 16 个国产 App 后我懂了…

能造成文中现象出现的,其实也不过是你我都知道的原因。当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进不来的时候,垄断显得十分容易。外表和善地向你伸出援助之手,当你握紧之后,便将你粘在手背上,看着它继续向其他人伸手,而你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,无法阻止,也无法摆脱。


以下为原文


最近一年左右,不止一个著名人物谈起过现在的互联网已经完全错了这个看法。比如 www 的发明者 Tim Berners-Lee,或者 Twitter 创始人 Evan Williams,考虑到 www 几乎是人们使用互联网最重要的部分之一,Tim Berners-Lee 的看法是不应该忽视的。

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应该不是如何解决互联网错了这个问题,而是问 “到底哪错了?”。这不奇怪,大多数用户没留意过这个问题,毕竟,互联网这个词在过去这些年里面发生了太多变化,人们刚刚觉得有点不对劲,还没来得及真正感知到这种变化的意义,就来到了今天。而现在我们使用的互联网,和 10 多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了。

要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,只需要想一想,现在一个典型用户,每天大约使用多少个互联网服务(网站或者  App)。大部分人的答案恐怕不会超过 10 个,尽管手机上装满了 app,但实际高频使用的,就那么几个。美国人就是 Google / Facebook / Amazon / Instagram …中国人就是 BAT 系列、微信、天猫,再加上一个美团。这几乎是全球同步的趋势,人们使用的互联网服务越来越集中了。

在 10 多年前,Google 虽然已经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中心,但 Google 的理念是分发流量,让人们找到需要的东西,就可以离开 Google 去其他网站。在 Google 之后,这些年兴起的大公司里面,每一个都是试图让用户尽可能久的留在自己服务内,不要去其他地方。他们占用了用户越来越多的使用时长,他们反客为主开始吞噬互联网。智能手机普及之后,这种集中化趋势发展的更快了,除了流量和时间的集中,资本层面的投资、并购也从来没停止过,所有变化,都是朝着更集中的方向发展。

互联网中心化之后,用户的利益就开始不断被侵犯。过去内容分布在互联网各个角落,想找到他们需要花点时间,但是想干掉它们也不太容易。今天,你往朋友圈转一篇王五四的文章就知道了,不出 10 分钟,就会有无数好友告诉 “已经看不到了”。除了 “根据法律法规” 删除文章之外,一个企业可以创造无数理由,轻松让自己平台上的内容消失。过去,内容掌握在创造者自己手里,企业没法轻松干掉它们。换一个角度,过去那些需要动用法律才能拥有的权利,现在已经被下放到了企业手里。

企业控制的不仅仅是一个帖子,他们控制的是数据,并且是用户创造出来的,本来不属于他们的数据。再看最近苹果下架应用的这件事,这里我们不讨论苹果在此事中的态度,只看本质。从本质上说,苹果提供了设备和通道,真正的购买关系是最终用户(使用 iPhone 的人)和开发者之间(开发 App 的人)形成的,苹果商店提供了一个通道。

但现在问题是苹果这家公司,可以在买卖双方完全同意的情况下,使得这个生意做不成。最终用户愿意花钱,开发者甚至愿意免费提供,但就算买卖双方都同意,只要苹果不同意,用户就得不到这个 app,因为  iPhone 是封闭系统,除了通过 app store,用户没办法把 app 装到自己手机上。(企业部署可以解决一点点问题,但这里我们不讨论这种特殊情况)。

一家企业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利,这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从来没出现过的,甚至可能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。你能想象在传统时代,你想跟鞋匠买一双鞋,但是商店就楞是让你这双鞋拿不到手吗?就算是考虑到城管的存在,你和鞋匠也可以私下找个没人的地方交易。但在 iOS 上,这都不可能了。

在这个时代,企业的权利越来越大,用户拥有的权利反而越来越少。这样的例子四处可见。再比如说,用户在网盘里面存了大量的数据,这些数据是用户创造的,理论上说用户是拥有它的,但是如果帐号被封了,这些数据也就很难拿回来了。被封的原因有很多,有一些大概是合理的,一些不合理,还有一些是因为出错。但不管因为什么,无论这种事情发生概率多低,一旦被封,你创造的数据就没了。

更极端的例子是购买之后的各种数字产品。这个时代人们可以轻松的在线上买音乐、电影、游戏、软件,和过去不同的是,尽管用户花了钱,但是并不能拥有这些产品。就算不谈帐号被封的极端情况,这些东西仍然可能会突然消失,比如版权方撤回了版权,你之前就算买到过它,从此之后可能也就没法再使用了。相对于传统模式,我买到了一盘游戏机卡带,它就是我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财产中的一部分,想拿走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,只要它不物理损坏,我永远可以玩下去,或者送给别人玩,在数字时代,这些都不可能了。

难怪还有很多人致力于收集古老的游戏卡带,收藏光盘和唱片,在他们看来,这些东西才是扎实的属于自己。如果仍然从用户是否拥有自己创造的数据方面考虑,这些问题都是一样的,在线上购买的数字版本,可以看作是花钱创造的用户数据,它们本来应该是私人财产,但在这个时代,企业通过各种用户不得不遵守的用户协议,让这些数据脱离了用户私有财产的范围。企业告诉你,你购买的只是使用权,所以我有权将来禁止你使用它。但问题是用户花的钱好像也没比过去少多少。就算用户愿意更多的钱,买一个真正属于它的版本,企业也通常不提供这种服务,即使很多时候是内容创造者愿意提供的选项。

比用钱交易得到的数字资产更严重的,是用户使用服务过程中创造的数据。这些数据的主权更模糊了,理论上说它当然属于用户,但实际上用户拿不到它,甚至没法备份它,只能被企业所用。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:你能很容易的备份自己的朋友圈吗?我知道有一些复杂的办法能通过模拟微信做到,但普通用户是很难做到的。朋友圈本来完全是你自己创造的数据,最后你反而没有对它的控制权,这就是现在这个时代的荒唐之处。

Tim Berners-Lee 也特别指出过这一点,他认为用户应该 100% 拥有自己创造的数据。当然,要做到这件事太难了。从人们把一切都放到云上之后,甚至从广告模式大行其道开始,用户就注定没法拥有自己的数据了。用户的数据成为企业盈利的基础,企业越来越大,消灭或者并购了那些不这样做的同行或者竞争对手,最终,我们终于来到了现在这个时间点。这是一个用户几乎放弃了一切隐私,而各大公司用尽一切力量挖掘用户数据,只是为了多卖点广告的时代。

Tim Berners-Lee 还说,我设计 www 的时候,它本来就是个去中心的结构,每个人都可以建设自己的网站,现在互联网变成中心化结构了,这不是个技术问题,这是个社会问题。的确,很长一段时间,互联网都是这么发展的,直到最近这 10 年,一系列因素交织在一起,让集中化速度越来越快。今天说起来建设自己的网站,听起来已经像是从过去穿越过来的人了。在中国这个趋势尤其明显,考虑到备案和一系列的措施,自己建设一个网站的难度、成本和风险都越来越大,哪有开个微博或者公众号简单,即使克服了这些困难,流量来源也是问题,何必花那么大力气,建一个没人看的网站呢?几大平台就是这样把内容创造者也吸引进来的,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 Facebook 创造的生态圈中。

到了这个地步,企业除了决定人们能看到什么,还可以用更巧妙的方式决定如何看,最终可以微妙改变人们对很多事情的态度。微博改过排序,被骂的很惨,但是他们仍然坚持这样做,Facebook 改了不知道多少次排序,以至于我打开一个 Facebook 页面,都要找半天才能找到到底什么是最新的消息,大家都做了一样的事情。

所有企业都利用算法重新分发流量,并且号称这是为用户提供价值。真的是为了用户考虑吗?如果是为了用户考虑,至少应该允许我选择恢复过去的排序,甚至,让我付钱来选择过去的自然排序。可惜他们并不提供这种功能,这就是数据被垄断之后的结果,我愿意花钱,但没人肯卖给我需要的东西。算法会在未来继续发挥作用,无数台机器日夜不停的收集和计算,现在还只是卖更多的广告,将来天知道会发生什么。

最近一段时间还有关于 AI 是否有害的争论,扎克伯格坚持认为 AI 无害,他当然要坚持无害了,如果有害,人类最大的敌人岂不是就成了 Facebook,这家又有 AI 能力,又有无数数据,野心勃勃的公司?李开复对此也发表了他的看法,说那种像人类的 AI 只是科幻,现实中短期不会出现。是的,我赞同像《银翼杀手》那样机器产生人类智能的科幻小说暂时不会成真,但这本书的作者菲利普. 迪克还写过另外一本书,叫做《少数派报告》,讲的是人类掌握了预测犯罪能力之后发生的事情,这同样也是科幻,它可是基本成真了。

所有的这一切,都是从用户放弃了自己的利益开始的。普通用户和互联网公司,资本市场一起,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笼子,并且成功把自己关了进去。从这些历史发展的过程上,我赞同中心化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社会问题,并且我相信,无论 Tim Berners-Lee 还是 Evan Williams,或者 Mozilla 实验室…所有人试图扭转这一切去发明的去中心化互联网,都不会产生什么效果,因为他们难以找到一个体面又是用户必须的应用去支撑这种系统。想来想去,我觉得人类能摆脱这一切最后的希望,是被妖魔化最厉害的暗网。

现在人们对暗网的描述,就像是住在城市里面的人总是认为荒野里面充满了危险。城市人总是说,不要离开城市啊,到荒野里面会被狼吃掉。但实际上,现在功能齐备的城市一样是从荒野演变发展而来,城市里面确实没有狼,但一样充满了各种危险,很多时候,人比狼更可怕。

暗网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,反而是去中心化网络最成功的应用,它不是一个恐怖之地,反而更像最早的,那些互联网创造者们创造出来那个互联网。暗网的历史和变化,是个很长的故事,我们留着下一篇再说。